據統計,我國兒童近視率居世界首位,小學生近視率比例達45.7%,初中生74.4%,高中生83.3%,大學生86.36%。近視低齡化且高發,除先天因素外,主要由日常用眼習慣不良所致。
護眼是一生都要關注的大事,必須從小做起。我們一起看看4位著名眼視光專家怎么說。
3歲是關鍵期
瞿佳教授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院長
國家眼視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如今走在街上,隨處可見戴眼鏡的人,而且孩子這一特殊群體更嚴重。曾經,戴眼鏡是文化人的象征,可隨著近視人口不斷增長,那兩塊小小的鏡片已經成為很多成年人和孩子眼前揮之不去的陰霾。
家長是保護孩子視力的“守門人”,預防近視必須先了解兒童視力發展特點。大家通常將視力不低于1.0(5.0)作為判斷標準,但這個標準對幼兒來說不完全適用。因為,學齡前兒童視覺仍處于發育過程,6歲后相對穩定。不同年齡的孩子,應采用不同判斷標準。
一般,剛出生嬰兒視力較低,家長離孩子遠一點,他就看不清了。6個月的孩子視力還不到0.1(4.0),1周歲為0.2(4.3),3歲≥0.5(4.7),4歲≥0.6(4.8),5歲≥0.8(4.9),6歲及以上≥1.0(5.0),就說明視力正常。另外,孩子發育情況不同,視力標準只能作為參考,要綜合驗光結果判斷。
兒童視力發育,3歲前是關鍵期,3~10歲是敏感期。此時,家長除了要對視力、視功能、視覺有正確認識,還要科學關注。如果有影響孩子視覺發育的不良因素,要盡量避免,發現問題,早干預早治療。家長可通過幾種情況早期判斷孩子視力是否有問題:4個月時能否注視玩具,8個月時眼睛能否隨著物品轉動,1周歲能不能看到遠處物體,3周歲可以到醫院檢測視力。
影響兒童視力發育主要有幾類疾病:
1.近視:我國兒童近視發病率高,遺傳、學業負擔重、用眼習慣不健康、環境等都是致病原因。如果不引起重視,可能發展為高度近視,甚至形成病理性近視,出現并發癥。
不少家長覺得假性近視沒關系,真性近視才要關注。學術界認為,假性近視可能是近視發生的初期。最常用的矯正方法是佩戴眼鏡,視力清晰后,可能減輕或抑制近視發展。
另外,日常應增加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視物時間,每天曬足2小時日光浴,讀書寫字保持合理距離、光線良好、坐姿正確,合理補充營養,當近視進入穩定期可考慮屈光手術。
2.遠視:近視是眼軸過長,遠視是眼軸短、屈光不足。典型遠視是看近看遠都不清楚,低度遠視看遠清楚,近處看不清。中高度遠視要特別關注,因為在兒童視覺關鍵期、敏感期,若視覺不佳會對眼部及大腦皮層產生影響,沒有清晰的視覺效果,會形成弱視。建議家長盡早帶孩子就醫矯正。
3.散光:散光是眼睛屈光不正常的一種表現,與角膜弧度有關。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后,不能聚集于一點(焦點),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稱為散光。按表現形式,散光可分為規則散光和不規則散光,前者可用鏡片矯正,后者無法用鏡片矯正。
護眼設備能緩解近視嗎
呂帆教授
溫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國際角膜塑形學會亞洲分會主席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組長
為了保護孩子眼睛,家長們煞費苦心,購買護眼燈、眼保儀,這些東西能緩解近視嗎?
這類護眼設備對于消除眼睛疲勞有一定作用,但如果真的近視了再使用,對延緩近視發展沒有根本作用。如果要明顯改善,還要多做戶外運動。另外,目前在眼科研究領域已被證明有效并能緩解近視發展的措施之一就是佩戴角膜塑形鏡,簡稱OK鏡。
有些人近視后,隨著時間推移,度數越來越深。比如9歲開始近視的兒童,身體正處于快速發育期,學習壓力大,度數特別容易加深。此時,在正規醫院驗光、佩戴OK鏡,可延緩度數增長。
OK鏡和隱形眼鏡外觀相似,近視患者晚上睡覺時佩戴,鏡片能輕柔、漸進地改變角膜外表形態,使角膜中央曲率變平,降低角膜屈光力。這樣,患者白天無需戴框架眼鏡也能看清楚。7~10天即可達到預期效果,近視度數可暫時降低75~600度,一旦不佩戴OK鏡,角膜“記憶”會消失,度數又會反彈。
不過,大量臨床研究證明,對于部分人來說,佩戴OK鏡可阻止近視進展,控制率可達30%~70%。
需要提醒的是,5類人不適合佩戴OK鏡:
1.有眼部疾病的人;
2.屈光度與角膜狀態不符合條件的人,比如角膜非常堅韌、壓不動,或者近視度數非常高;
3.不能定期復查者;
4.不能按醫囑認真護理、清潔鏡片和更換鏡片的人;
5.年齡太小、家長不能很好地監督,也不合適佩戴。
即便是適合配戴者也要謹慎對待,必須到專業醫院、機構驗配,購買有資質的鏡片,配戴后遵醫囑,定期隨訪。
高度近視隱憂多
張豐菊教授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
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
眼視光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很多人覺得近視不是問題,不必大驚小怪,如果近視發展為高度后還肆無忌憚,那就攤上大事了。